
成功的结果,竟然是后续无人的困境
新加坡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穷人比美国穷人还来得幸福,为何这么成功,还会遇到没有后人分享财富的结局。怪只怪,国人生产力不高,不生小孩,如何分享这份荣耀,这座金山。 想来也奇怪,华人的传统思想,就是要子孙满堂,同时,把家产留给后人,让他们享受享受一下祖先的荣耀和财产。为何,我们的结局,会是这么奇怪,有钱留给后代,竟然出现不想生,不要生的局面。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发生错误,我们的困境竟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儿子炫耀,老子务实 儿子在世人面前夸耀,在新加坡做穷人,比在美国做穷人来得好。美国政府在照顾穷人方面不如新加坡政府。但是,为何美国的出生率却比我们来得高。美国穷人生活不好,为何还要生育,我们的穷人,生活的比他们好,为何不生。还是,老子比较务实,在国人面前,不谈生活好坏,不和美国相比,只谈多生育,新加坡的财富才能延续下去,甚至国人不生,政府就只好进口人口了。 《建国总理李光耀昨晚在丹戎巴葛集选区和拉丁马士单选区的新春团拜联欢宴会上讲话时指出,如何促进人口增长是新加坡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人们眼中生儿育女是私事,但对社会整体而言却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李光耀说:“我国生育率逐年下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只有靠引进新移民,才能弥补人口的不足,维持人口的水平。”》(早报) 我梦财产,财产梦我? 新加坡到底有多富有?如果只谈数目字,当然是可歌可泣。但是,这个平均数,却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梦。到底是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人,家家有本梦经,平均数对穷人来说,很可能是个天方夜谭。富人做着发财梦,穷人却被发财梦见。 有些人是梦见好多好多的财产,银行的存款一大堆,房产一大堆,股票一大堆。但是,相反的,有些人却被一大堆财产梦见,对着他们笑,看得到,用不到,梦醒了还是空空如也。 为什么有些人是梦见财产,有些人是被财产梦见,梦到财产,就真的拥有财产吗?被财产梦见的,就真的无缘再梦见财产了吗?或许,这些都是假象,不管谁梦见谁,一个没有后人的国家,即使到处都有金山,那还不是外人的财产吗?除非,你有天下为公的心态,这些财产不是留给自己的后人,就是留给外人,这一辈子,做牛做马,只顾耕耘,不问所获。 不能没有私人财产的原动力 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运作下,没有一点私心是不可能成功发展的。个人拥有财产,依靠本身的努力,积累财富,创造财富,原本就是发展的硬道理。不给自己人留一点财产,尤其是华人,更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财产是要被外人享受,那么这一生很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努力了。 如果自己不生,在新加坡留下一大堆财产,在引进外人的情形下,这些财产,不是肥水流到外人的田里去了吗?你愿意吗?因此,要给自己的后人留下财产,最好生多几个孩子。但是,如果你是穷人,没有财产,那真的是很为难的事。既然后人没有财产分享,多生反而分的更少,变得更穷,那就不如不生,反正,生时是空,归时也是空的,不亏不欠,来去自如。 生孩子的事,看来跟穷人无关,那就跟富人有关了。原来我们谈了这么多的孩子的故事,就是为了维护社会上层的延续问题。穷人不生,就找外人来代替,反正,国外的穷人很多,想要来新加坡这座金山找金子的人多的是。 社会底层不好,整个国家也不好 下层人民不生孩子,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富人,高级知识分子也一样不要生小孩。但是,下层人民,毕竟是大多数,是金字塔的基层,是主流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金字塔的上层,是不可能成为支撑全国的力量。因此,下层不好,人数不够多,就组不成基层,就会没有力量建设国家。当然,另外的一个选项,就是进口人口。但是,这个外来的力量,是否将能巩固基层,推动国家前进,这将是个未知数。 世界上引进外来人口的地区,也不只是新加坡,纽约,伦敦,也是文化上很精彩,世界各地的人种都有,但是,这些外来人口,在人数上,不可能组成社会的基层,占总人口的接近一半。新加坡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是很可能超过50%,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这样的经济成功,算不算成功?这样的在国际上高高在上的人均所得,是不是新加坡社会可以承受的。我们要怎样才能让穷人敢生孩子,创造财富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考虑穷人的后代,也应该分配到国家留下的财富,而不是外人一来,就有得分。如果,外人有资格分国家的财产,本国穷人却无缘分享,那么,生孩子来做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富人,高教育人士,不要结婚,不要有孩子。他们要享受人生,他们甚至可以轻易的把财产转移到国外去,不留给国人。这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的选择。但是,留在新加坡的人,就要为新加坡的将来想想,为何我们不多想办法,让平均所得平均一点,不再是不生孩子的借口。 行动党一遇到问题,就找最容易的办法,引进外来人口,而不是进一步协助国人解决问题,它还说这是国家兴衰的大事。如果,你是一无所有,国家的兴衰,就跟你没有关系了。只有有财产的人,才会要保值,才会要延续,做得更好。但是,有财产的人,如果只想自己增加财产,不帮他人增加财富,最后,国穷了,财产也不值钱了,大家回归到一个低的平均值,吃大亏的很可能就是行动党政府和跟它一起发财的富人。 还是回归问题的原点,拉下层的落势人士一把,拉近贫富的距离,救他人就是救自己。行动党是靠着基层起家,江山财富的延续,也要靠下一代的基层来完成,借他人之手,不就成了他人的江山和财富了吗? . 否极泰来...

高薪到底养什么?
高薪到底养什么?我看时至今日,行动党政府实在有必要“讲清楚、说明白”。 就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前,我们都清楚地知道高薪是为了“养廉”。然而经过这次国会大选和总统大选之后,主流媒体矢口否认高薪是为了“养廉”(这么简单),甚至不记得他们几时有说过这样的话,然后就不说了。那么说:过去国民让政府维持高薪,是来自一个误会……甚至不知就里、误传的信仰? 李显龙委派一个部长薪金检讨委员会,一下子就把部长、总理、总统和议长的薪金削了28至52%,国会一读好像执政党也没有什么挣扎就通过了。只剩傅海燕发了一点噪音,也赶紧抚平,似乎过去他们的高薪都是白拿的,其实根本没有必要,道理上也站不住脚。如果他们坚持“高薪”的信仰,那么削了52%仍还是高薪的话,之前的算什么? 如今政治职务是进入一个花言巧语的辩解阶段,因为他们把政治职务包装成一个“牛不饮水却偏要被人按低头”的工作,是个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苦差,尽挑政治职务的负面意义。所谓“有人漏液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为什么只说“辞官”的这一面,而不说“漏液赶科场”的那一面呢? 做官所带来的“禄”(不一定是财富)是别的行业所没有;名声、权力,比如动用国库千万元来改善民生,之后的满足感不是其他行业能得到的。为什么只谈马斯洛最低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不谈最高层次的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这一系列说词都是带有极其不堪的欺骗性。 再来,好像很多人都为了从政而作了重大的牺牲,这也是咋听有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确凿的数据。总理公署不妨发布一下这不足一百位的从政人士,到底有多少是比从政前收入少了(假设他从政前有其他工作的话),还有到底有多少是比从政前收入增多了?资料公布出来,可能会举国哗然。 “养贤”也站不住脚。因为近几年来政府高官涉贪、行为不检的多起来了,人们开始说建国初期公务员勤俭爱民,也不见得他们领多高的薪水。前面几十年新加坡人享用清廉政治,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行动党筹组一个全新的政府,大家都有理想、有干劲。现在随着政体的老迈,在不断集权和简化程序的情况下,权力早已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只要他们欲念上来,随时都可以带走亿万。所以换政府虽然劳民伤财,但是适时的整顿还是必要的,因为权力带来腐败,50年早已过了新鲜期。 “养贤”也似乎没有对象,5月大选过后两名部长下马,说明他们不适任,不过千万元薪水还是被领走了。一个乌节淹水支吾其词,最后还不是得承认没有足够的储水地带,而该负责的“奇哉怪异”部长早已调走了。地铁苏碧华薪水不输一个中级部长,可是最后烂摊子还不是不了了之。还有房价、薪金、贫富差距、新移民涌入、公积金养老、通货膨胀、语文……可说是罄竹难书,所以行动党政府应该告诉国民,过去和现在进行时的高薪到底养些什么,否则怎样move...
|
|
|
|
- Mirror on The Nation has rejected multi-party Parliamentary representation
- Papa PARDON Son Democracy SRFR on GE2025: Stunning victory for PAP
- Papa PARDON Son Democracy SRFR on GE2025: Stunning victory for PAP
- 佛螺浮途 on 2025大选—明确授权,变化中的政治格局
- Hilarious on The Nation has rejected multi-party Parliamentary representation
|